不知從什么時候起,每到過年,就能聽到許多人講“年味越來越淡了”。
到底什么是“年味”?
在相關的議論中,它似乎總是與懷舊的情緒纏繞在一起,指向那些被歸為“傳統”的年俗,諸如祭灶、掃房、穿新衣、放鞭炮、拜財神……當這些儀式不再那么隆重和認真地進行,“年味”就顯得淡了。
但在我們當下的生活中,離鄉在外工作和生活的游子以億計數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置辦年貨變得簡單,但那張回鄉的車票卻牽動著無數人的心。
臨近春節,城市的空氣里同樣充盈著一種興奮、期待、忙亂、躁動的氣息。地鐵上隨處可見提著行李箱的年輕人;街邊的一個個小店貼出“春節放假”的通知;各家各戶、各個單位在門窗上貼好了一張張福字、吊錢、春聯,上面寫著各類祝福文字;同事、朋友一起參與手機APP中集福瓜分大禮的活動。
這些不都是“年味”嗎?
如今,我們不再遵從“二十三,糖瓜粘;二十四,掃房子;二十五,磨豆腐”的傳統年俗,但這不代表年味變淡了,因為許多上班族要到除夕才能正式迎來假期,甚至一些奮斗在工作第一線的人沒有春節假期。
這幾天,小編詢問了很多來自不同城市的小伙伴,通過他們對各自家鄉的回憶,拼合成了一份“年俗圖卷”,搭配十多幅年俗漫畫——尋找我們記憶中的年味。
小編:說起春節的年味,你最先想到什么?
@美兮:在唐山,每年春節家鄉人都會匯聚到中心廣場扭秧歌,表達對新年到來的喜悅心情,然后吃上一串晶瑩剔透的冰糖葫蘆,酸酸甜甜,新的一年,有滋有味!
置辦年貨
@藝辰:北京的除夕,人們四出拜訪親友,叩拜尊長,謂之“辭歲”。自戶庭以至大門,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,這叫“踩歲”。 正月初一,互相拜訪,叫做“賀新歲”。
貼窗花
@永嘉:上海有一樣獨特的小吃,叫焋(zhuàng)糕,是最地道的“年味”,能喚起很多上海人少兒時的記憶。除夕吃年夜飯有許多講究,對上海人來說,餐桌上肉圓、蛋餃是必不可少的。
上墳請祖
@小鵬:在西安,最早人們過春節的時候,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,元日聚集子孫禮拜,祭后有金飲宴,稱為“節坐”。初二親朋好友以面食、豬肉相贈,稱為“拜節”。當天必須要飽食,稱為“填五窮”。春節還要吃“五豆”,前一天晚上,取出五樣豆子——大豆、黃豆、綠豆、豌豆、江豆等熬制而成,這是幾千年來流傳的風俗。
過除夕
@小編:天津的春節習俗融合了中國南北方的新春習俗特點,我們的年味兒最主要體現在“闔家歡樂”上。大年三十,全家人要“守歲”,當天夜里,各家各戶燈火通明,歡聚一堂吃團圓飯。在天津的年俗里,這一夜禁止掃地、倒水、用剪刀,說不吉利的話。
拜年
@易宇:在云南,貼對聯是春節必不可少的一項。比較特殊的是“對聯”是紅紙剪成的各種圖案。不僅“書寫”方式不同,連貼的方式也別具一格。除夕之夜,全家老小每人拿著自制的春聯,在院里院外為萬物張貼。邊貼邊唱,所以白族的春聯被稱為“歌聯”。歌聯貼到什么上面,就以什么為“主題”,唱首聯歌表達聯意。
拜訪親朋
@筱君:在南京,“家家走橋,人人看燈”是過年的一大習俗。走橋,自明代以來演化為“上城頭”。每年正月十六,男女老少都爬城頭,對老年人來說象征著祛百病,對年輕人來說意味著“步步高升”?礋,就不言而喻啦。老南京有句俗話:“過年不到夫子廟觀燈,等于沒有過年;到夫子廟不買盞燈,等于沒過好年”。
拜訪老丈人
@北悸:在重慶過春節,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臘梅花。本地人喜歡春節在家里擺上淡黃色的臘梅花,花瓣帶有清香的味道。從臘月開始,都能看到來自近郊的農民身背背籠,里面裝滿含苞待放的蠟梅花。過春節千萬別留在重慶,沒有一個巨大的胃,怕是要辜負了你的口水。因為,美食實在是太多啦。
恭迎灶神
@金剛:在溫州,家家戶戶都會在春節搗年糕,以糯米為原材料放在特制的石臼中一下一下地搗,再放進不同形狀的模子中壓出各種吉祥的圖案,軟糯香甜,幸福綿延!
接財神
@會峰:從初一開始,山東各地一般由家長首先起來“發紙”,開門前先放一掛火鞭,然后才能說話。黃縣、蓬萊一帶,早起要照虛耗。由女主人手持紅燭,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,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。小孩子起床后,要攀著門拴打三個秋千,據說可以長得快。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,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,節節高升,飯后在鍋內要放上饅頭,意味有“余頭“。保留著傳統的山東,年味十足!
瀝酒拜街中(送窮氣)
@明哲:浙江人春節這天,早上吃湯團,寓意團團圓圓。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。這天習俗最大特點是讓家里日用器物“休息”一天,不掃地、不乞火、不殺牲、不動刀剪、不洗滌衣服,也不打罵孩子、不講不吉利的話。早晨見面忌說“早”字,謂說了要招來今歲跳“蚤”多。初二至初七八,遲的到十五,各家出門走親戚“拜歲”。
攤煎餅 吃七寶羹
@李文:逛花市,行花街這個是廣東的傳統習俗!粵語說“唔行花街唔算過年”,就是說不逛花市不算過年;ń肿钔褪悄耆恚I些花、柑(與金諧音)、桔(與吉諧音)回家過春節是每年必不可少的,把萬紫千紅帶回家中,寓意一年花開富貴,萬紫千紅,大吉大利!
放生祈福
@任笙:在大連,年夜飯少不了餃子和年糕。每家每戶的門上貼春聯也是必不可少的習俗。還有每年正月十三,人們都會來到海邊放燈祈福,因為大連盛產海鮮,為了祈求來年魚蝦滿倉,全家平安!
舉行慶典
@南桓:湖北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,象征“清泰平安”。其中,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,寄意“新年抓財”;“有希望的后生”要吃雞翅膀,寓意能展翅高飛;當家人則吃雞骨頭,有“出人頭地”之意。
祭石頭感恩
@杰雅:在湖南,每年三十傍晚,合家炒好香臘肉,做好酸魚等佳肴,備好包谷燒酒,歡歡樂樂吃“團年飯”。但這時全家還不能入席。主人全副武裝,手里操一支滿面春風梭鏢,獨自躲進大門角落里,兩眼窺伺寨外,以防野獸和外族來犯。要是朋友來了,主人高地跑出門外,將朋友拉進屋里,高低要吃一頓友好的團年飯,一道圈爐歡度除夕良宵。
祭奉紫姑
搭建燈棚
@娜娜:在新疆,不管走到哪家串門,桌上都會擺著大盤的馓子、馕、各種糕點、葡萄干、杏干和濃香的奶茶。少數民族家庭的主人都會用抓飯招待客人,在飯前準備一壺水,請客人洗手,飯后待主人收拾完餐具,客人才能離席。
灶下點燈
祭拜臨水娘娘
吃湯圓 賞花燈
還在意猶未盡嗎? 如果你知道更多的年俗和老例兒 歡迎在后臺留言與小編交流
過 年 好 每一條河流,每一座石橋 每一段鄉音,每一頁詩行 都是我們回家的路標 叩門的一刻,你知道 最美好的部分沒有變,也不會變
一元復始,萬象更新 當除夕的時針劃過午夜 一年寫下終章,一年展開新篇 新的生機,新的路途,新的希望 我們換上新衣,迎接更好的自己
跨越山海,萬水千山走過 只為回家過年,看見家人的笑臉 用一頓飯的時間沉淀心緒 為小家加油,和大家齊心奮斗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
2019,新中國將迎來70華誕 在夢想啟航的地方 在一年又一年的接力中 在一起,再出發! 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恭祝大家 春節快樂,闔家安康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