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吝嗇鬼》是莫里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,又名《慳吝人》 。 《吝嗇鬼》創作于1668年。劇情借用古羅馬喜劇作家普勞圖斯的《金罐子》,寫高利貸者阿巴貢愛財如命的吝嗇可笑。阿巴貢放債,兒子舉債;兒子愛上的窮姑娘,又正是阿巴貢的意中人。戲劇矛盾尖銳突出,它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、戲劇性的情節和幽默諷刺的語言,真實深刻地揭露了資產階級積累財富的狂熱和金錢的罪惡,以及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系。因其形象刻畫的真實深刻,阿巴貢成為「吝嗇鬼」的代名詞。 這表明錢一旦被擺到至尊的地位,就會成為一種丑惡的力量。
他借用偽君子達爾丟夫,諷刺著17世紀法國封建貴族和教會勢力,揭露了偽善的邪惡性質。1664年,《偽君子》先演出了前三幕,次日即遭禁。5年后才在路易十四的支持下正式解禁。在等待《偽君子》解禁的過程中,為了滿足劇團演新戲的需求,莫里哀創作了《唐璜》(1665)和《憤世嫉俗》(1666)。與《偽君子》齊名的,是他晚年的另一部作品《吝嗇鬼》(1668)。
![](/UploadFiles/201762211381819.jpg)
阿巴貢視錢如命,摳門起來,連他自己也不放過。他不僅對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,甚至自己也常常餓著肚子上床,以至半夜餓得睡不著覺,便去馬棚偷吃蕎麥。為了金錢,他執意干涉兒女的婚姻,要兒子娶有錢的寡婦,要女兒嫁有錢的老爺。當他處心積慮掩埋在花園里的錢被人取走后,他呼天搶地,痛不欲生。這個守財奴實力演繹何為“越吝嗇,越一無所有”。
![](/UploadFiles/201762211381800.jpg)
|